发布时间:2020-03-03 来源: 澎湃新闻 记者 李梅 整理
原标题:故宫六百年鉴赏⑤|宋画里的医者与药铺,从灸艾图到清明上河
自新冠肺炎爆发以来,数以万计的医护人员前往疫区支援抗疫,成为疫情中最美的逆行者,医护人员也成为当下艺术界呈现最多的对象。
在古代书画中,医者和病人又是什么样的形象?“澎湃新闻·古代艺术”推出的“600年故宫鉴赏”系列,本期关注的是两岸故宫博物院藏宋画中的医生、患者、药铺及卖药人,包括宋代李唐《灸艾图》、李嵩《货郎图》以及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无名氏《杂剧眼药酸图》,都可以见出古代中国的医患关系及药铺状况等。有意味的是,《货郎图》中的医者身份该如何解读?古代看病兼营卖药的药铺又是怎样的建筑样式?
一、《灸艾图》中的村医和病人
宋代李唐笔下的《灸艾图》直接描绘了走方郎中(即“村医”)为贫苦百姓医治疾病的情形,因此又称《村医图》。画面正中是聚集在一起的六个人物,作者用清淡的笔墨描绘了特定的场景:远处一座小木桥架在清清的溪水上,一排村舍的土墙说明农村村头的一角,两株粗壮荫翳的大树占据了几乎一半画面,树根附近有几块石头和几丛花草。这是农村景象的生动写照,给人一种静谧、安宁、朴实无华的感受,仿佛事情发生在一个非常普通的时间和司空见惯的地点,一切都是真实的。这种平静和紧张的治疗情节有着鲜明对比。
李唐 《灸艾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树荫下,病人正经受着一场痛苦的折磨,他袒露着上身,双臂被老农妇和一个少年紧紧地抓着,身边另一少年牢牢地按住了他的身子,他双目圆瞪、张着大嘴,声嘶力竭地叫喊着,一条伸出的腿也被人死死踩住,这时的他,只能听凭背上的疮伤被艾火熏灼。那绷紧的肌肉、散乱的衣服、紧皱的眉头,说明这痛苦已达到了极点。
李唐 《灸艾图》中的患者与老农妇
老农妇手拽脚踩地协助着医生,脸上显露着对病人深情的怜悯和愁苦神色,衣着上的补丁和瘦削的面庞说明她的生活是贫困的。两个少年对病人的叫喊和医生的“狠手”难以经受,一个把脸隐到老妇背后,一个眯着一只眼,像是既不敢看又关心治疗过程。
李唐《灸艾图》中的医生
医生的形象一望而知是一个走村串巷卖药为生的穷郎中。行医生涯的风风雨雨使他脊背变驼了,衣衫破旧,但职业素养从他聚精会神为病人灸艾的表情上流露无遗。他手中不停地操作着,嘴里还喃喃作语,似乎说些安慰的话。医生身后,一个小学徒正守着行医的家什,手里捧着一大帖膏药,向上呵着湿气,准备灸艾一完便贴到病人的疮口上去。
李唐《灸艾图》中的小学徒
画家用清淡的笔墨描绘了医生、病人、观者各不相同的心理状态 此图的艺术表现手法比较纤巧清秀,人物描绘用笔细劲精致,毛发晕染一丝不苟,造型特征准确。土坡草叶等处以细笔碎点为之,疏密安排有致树木表现稍见粗犷,大笔挥写枝干,密点层层合成茂叶,顺应风势而有徽风舞动之感。作品以紧张情节的朴实无华描写,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农民的困苦生活,由此可见画家的寓意。
二、《货郎图》中的医者身份与《杂剧眼药酸图》的医家幌子
《货郎图》卷,南宋,李嵩作,绢本,设色,纵25.5厘米,横70.4厘米。故宫博物院藏。本幅款署:“嘉定辛未李從順男嵩畫。”另有清乾隆帝御题七言诗一首。
《货郎图》是南宋时期的一幅人物风俗画卷,画面上货郎肩挑杂货担,不堪重负的弯着腰,欢呼雀跃的儿童奔走相告,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货担上物品繁多,不胜枚举,从锅碗盘碟、儿童玩具到瓜果糕点,无所不有。在商品流通尚不够发达的南宋时期,货郎们走街串巷,一副货担就是一个小小的百货店,他们不仅为偏僻的乡村带来所需的货物,也带来各种新奇的见闻。画家借助这样一幅场景,不仅概括地展示了乡村货郎的真实形象,也记录了乡村百姓的生活方式。画面中人物的塑造主要依靠线描勾勒,细秀的笔划辅以淡雅的设色,使画面古朴沉着。人物动态鲜明,无一雷同,显示出画家的写实功底。繁而不乱的货物描绘得一丝不苟,更显示了李嵩“尤长界画”的技巧。
《货郎图》中的货郎形象
不过对于这位乡间货郎的身份,此前有研究者提出应是医生。
黄小峰在《货卖天灵:宋画中的头骨与医药 》中认为,这可以从画中几个显著的标志中见出,第一,在货郎的脖子上挂着一圈“项链”,上面挂着好几个画有眼睛的圆牌,这是医生的标志。第二, 在货郎的货物筐上有一个竹编的小斗笠帽,帽身上贴着一条细长的广告招幌,上面写着“攻医牛马小儿”或“专医牛马小儿”。如此看来,货郎并非一般的医生,他不但能治人,还能治牲畜。在治疗人时专长于小儿科。
货郎帽身上贴着的一条细长广告招幌,上面写有“攻医牛马小儿”或“专医牛马小儿”字样。
在《货郎图》中,货郎脖子上挂着的“项链”和其他一些古画中“标准”的医生形象相比还有明显的不同。无论是《杂剧眼药酸图》中卖眼药的郎中,还是明代宝宁寺水陆画中的医生形象,或者是《观画图》中的医生,身上或帽子上只有画有眼睛的圆牌。而《货郎图》中这串“项链”, 悬挂的东西多种多样,有眼睛圆牌,有牙齿、耳朵、鼻子和脚的模型,还有小葫芦和类似小罐子一样的物品。小葫芦,既是象征“悬壶济世”的医生,也是在具体表示医生的药葫芦。类似小罐子的物品可能也有相似的含义,或许是暗示盛药的罐子。眼睛圆牌,既可以是医生形象的普遍象征,也可以是眼科的暗示。那么,牙齿、耳朵和鼻子模型就是元丰九科中的“口齿兼咽喉科”,或者是崇宁医学“三科通十三事”中“针科”里的口齿、耳,类似今天的“口腔科”和“耳鼻喉科”的结合。脚的模型相对更特别,因为它看起来胖乎乎的,像是婴儿的脚。不过,仔细看的话,脚脖子上有明显的好几道不规则的线条,尤其以克利夫兰本和台北故宫本为突出。这或许是表示受伤肿胀的脚,对应的恰是疮肿兼伤折,大概即今天所说的骨科。
《货郎图》局部的项链有眼睛圆牌,有牙齿、耳朵、鼻子和脚的模型,还有小葫芦和类似小罐子一样的物品。
在医学科目中,较少为人谈及的是“书禁”,后来也称之为“祝由书禁”。这类医术大多并非通过药物,而是通过符咒等形式来驱除病邪鬼怪,带有巫术的性质。《货郎图》中其实也有对这一医科的暗示。在货郎身上挂着一个有“仙经” 字样的装饰物,在诸本中,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一本画得最完整。在这个装饰物的上部,写着“诵仙经”三个字,它的底部,有一个覆莲形装饰,上面悬挂着一个写有“病”字的小圆牌。仙经是道教的经文。显然,这是“念诵仙经,消灾祛病”之意,也属于祝由书禁的范围。换句话说,货郎所携带的这些物品,可以看成是货郎除了小儿和牛马以外,所涉猎的医学科目的广告,构成了一个“医”的寓言。
货郎身上挂着的“仙经”
在辨识《货郎图》中的各种物品时,有学者认为《货郎图》中医药的内容十分丰富,基本上涵盖了宋代的主要医学分科。
货郎头上的几种工具
在《货郎图》的担架上,学者还在画中辨析出了包括鳖甲、蛇蜕、穿山甲、牛角、猕猴头骨在内的许多珍贵的药材,认为这些药材暗示出中国古代药物学的几个主要分类,并与画中货郎担上的禽鸟,一只喜鹊和一只八哥,一起构成了人们对于自然世界的认识。
为宣传杂剧《眼药酸》而绘制的南宋无名氏《杂剧眼药酸图》中则表现了卖眼药的郎中,高23.8厘米,宽24.5厘米,两个穿戏装的演员,一人用手指着右眼,另一人则扮眼科医生形象,手拿一瓶眼药酸。左方一个扮作眼科医生:头戴皂色奇特高帽和橙色大袖宽袍,身上挂着一大串画有眼睛的药葫芦,斜背的药包上更是画着浓眉精眸的一只大眼。众多的眼睛幌子,显示了他眼科郎中的身份,特别是而他高冠前那颗似戏台英雄冠前的绒球一样的大眼睛尤为奇特。帽子上至少有三只眼睛,其中两只应该是绣在帽子上,还有一只应该是用条状物插在帽子上,形状大小与药葫芦相仿。
《杂剧眼药酸图》册页 故宫博物院藏
《杂剧眼药酸图》册页局部
三、《清明上河图》中的药铺与卖药人
《清明上河图》局部 中段 故宫博物院藏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清明时节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东角子门内外和汴河两岸的繁华热闹景象。全画可分为三段:
首段写市郊景色,茅檐低伏,阡陌纵横,其间人物往来。
中段以“上土桥”为中心,另画汴河及两岸风光。中间那座规模宏敞、状如飞虹的木结构桥梁,概称“虹桥”,正名“上土桥”,为水陆交通的汇合点。桥上车马来往如梭,商贩密集,行人熙攘。桥下一艘漕船正放倒桅杆欲穿过桥孔,艄工们的紧张工作吸引了许多群众围观。
后段描写的是市区街道,城内商店鳞次栉比,大店门首还扎结着彩楼欢门,小店铺只是一个敞棚。此外还有公廨寺观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车马轿驼络绎不绝。行人中有绅士、官吏、仆役、贩夫、走卒、车轿夫、作坊工人、说书艺人、理发匠、医生、看相算命者、贵家妇女、行脚僧人、顽皮儿童,甚至还有乞丐。他们的身份不同,衣冠各异,同在街上,而忙闲不一,苦乐不均。城中交通运载工具,有轿子、驼队、牛、马、驴车、人力车等。 车辆有串车、太平车、平头车等诸种,再现了汴京城街市的繁荣景象。全卷画面内容丰富生动,集中概括地再现了12世纪北宋全盛时期都城汴京的生活面貌。
《清明上河图》后段末尾 “赵太丞家”药铺
倘若对《清明上河图》做更细致的观察,不难发现画中至少有3家挂着广告招牌的药铺。如在后段末尾挂着横额的“赵太丞家”药铺前,两个妇人抱着一个孩子去看病,一个医生正在诊察孩子病情。在“赵太丞家”药铺两侧还挂有“五劳七伤”、“治酒所伤真方集香丸”的竖额文告牌,这些药铺“几乎各科都有专门的医生,各铺各出卖其专门的专长的丸散等药。”“太丞”是宋代医生的官职称号。宋代除“赵太丞”外,还有“孙太丞”和“能太丞”等称号。因这些名医和卖药者,容易结交社会上层和接受医官封号,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势力。如宋太宗时,“布衣潘阂,常卖药京师,好交结上左右。。。。。。至道初,召对,赐进士出身,国子四门助教” 。又如 “医师能太丞,居京师高头街。艺术显行,致家货柜万。晚岁于城外买名园,畜姬妾十辈”。不仅如此,他们的药铺建筑得也很有气派。如《清明上河图》中这家“赵太丞家” 药铺,其建筑起码可分为三进院,即门屋与倒座为一进,倒座与相向建筑为一进,从右部厢房排列情况看,其后还应有一进院落和门屋与倒座相连。有两座作勾连搭式连接的店铺,店铺檐下之五攒五铺作斗拱, 则构成了他特有的“六品” 以上官僚的建筑标志。再加上店铺前面临街,作为营业部分,这种把建筑轴线指向交通要道的朝向处理,可首先争得顾客,无疑是一种符合经营规律的建筑布局方式。
“赵太丞家” 药铺的院落
“国医未必皆高手神”,元丰间,“太皇太后得水疾,御医不能愈”之记载便是佐证。有些医生虽为名流,但有时“须求面投药为功病者不敢辞,偶病药不相当,往往又为害。”如此之例,还有“祖母楚国夫人大观庚寞在京师病累月医药莫效,虽名医如石藏用皆谓难治”。由此,作为官办医药铺的一种重要补充的私人铺席便发展起来。如在《清明上河图》从“赵太丞家”向东走二、三十步再向北走十几步,可以看到一个座西朝东的大店铺。店铺门前高高地竖着一个招牌,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刘家上色沉檀楝香”。门脸上方又横着一块招牌,由于是侧面画,上面字迹不甚清楚,但仍可辨认出“丸、散、膏、丹”等字样。表明这是一座由姓刘的人开的中药店。此外《清明上河图》中的“李家输卖。。。。。。” 、“ 杨家应症。。。。。。”等铺店也应为此类。
“刘家上色沉檀楝香”
《清明上河图》中的“李家输卖。。。。。。”
这种药铺在《东京梦华录》中也有大量记载。如东京里城的马行街北,集中开设了很多的医药铺席,如大骨传药铺、金紫医官杜金钧家药铺;曹家的独胜丸、山水李家口齿咽喉药等。还有银孩儿柏郎中家医小儿,大鞋任家产科;皇城右掖门外有丑婆婆药铺, 西大街有荆筐儿药铺,西去又有防御药店;在相国寺东门外除孙殿丞药铺外,还有宋家生药铺。此外潘楼街有香药铺席,其中多有货药,相国寺内售有香药等等。如此描述,《东京梦华录》多达37处。孟元老在列举上述药铺后,仍余兴未尽,又追述说,“其余香药铺席,不欲遍记”。所以《铁围山丛谈》卷四则有马行街者……南北几十 里,“夹道皆药肆”之载 。 这或有夸大之辞,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 了药肆之盛况。
从《清明上河图》中还可以看出这种药铺建筑在布局时, 已考虑到了交通环境在商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把铺席的中轴线与街道走向相垂直。它同“ 赵太丞家” 药铺一样,店面临街,也辟为主要营业部分。所不同的是没施重拱及五色文采为饰。尽管如此,它同样极大地方便了患者,繁荣了民间的医药活动。如果没有如此众多的药铺,是远远不能满足东京城近160万人疗疾保健之需的。为了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招徕顾客,有的药铺还让名家作画,美化药铺。在《枫窗小牍》中即有记载:“李成以山水供奉禁中,不易为人落笔。惟性嗜香药、名酒,人亦不知。独相国寺东宋药家最与相善,每往,醉必累日。不特楮素浑洒,盈满箱箧,即铺门两壁,亦为淋漓泼染。识者谓‘画壁’,最入神妙,惜在白垩上耳。 ”
《清明上河图》局部 老者正摆地摊卖草药
《续资治通鉴长编》神宗熙宁九年载:“ (五月己已)诏罢熟药库合药所,其应御前诸处取索药及所减吏人,并隶合卖药所。 ” 可知,最迟在公元1076年,卖药所已经存在了。“ 卖药所” 的成立,制止了商人对药材的投机,使得民间买卖发展起来。《清明上河图》中就有两处卖草药的画面:在汴河大桥左边的一个街区,大车修理店对面,一位老者正摆地摊卖草药,周围围满了人,正在听卖药老人的宣传介绍;一位行脚僧人,脚穿芒鞋,身背着筐,不辞劳苦,双手打板,似乎也正在叫卖着药材。据文献记载,当时四川成都和陕西等地的药材也被人们转运到东京交易。更有甚者,竟以此为生。如“ 陈靖,巨野人, 徙家京师,卖药自给”,说明药材市场在东京确很兴隆。
(本文部分图文来自故宫博物院,同时参考引用黄小峰《货卖天灵:宋画中的头骨与医药 》及刘顺安 《从〈清明上河图〉谈北宋东京的药铺》等研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