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2-06 来源:新快报
■王世国(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主席)
东汉灵帝刘宏是一个好学之人, 十分爱好文学和书法。他引召太学生中能够写作文、赋的人待制京城洛阳的鸿都门下,以后又将许多善于书写尺牍(信札)和工书鸟篆的人都加以引召,总共召了几十人。
光和元年即公元178年,汉灵帝设立了鸿都门学,这是一所专门学习、研究辞、赋、书、画的高等专科学校。它因校址在鸿都门下而得名,学生均由州、郡、三公推举选送,并进行考试,人数多至千人,学成后很多人被授予官职,有些人甚至出任刺史、太守,入为尚书、侍中,还有的封侯赐爵。
汉灵帝熹平年间,议郎(朝廷的顾问)蔡邕奉灵帝诏命作《圣皇篇》。文章写好以后,有一天,他将文章拿去给鸿都门的学生学习。当时鸿都门正在装修,他看见有个匠人正在用笤帚蘸着石灰水刷墙,在笤帚刷过的墙面上留下一道道白色的拖丝,看起来很有飞动之势。蔡邕是善写篆隶的大书法家,一向重视研究笔势。当他看了工匠刷墙的痕迹后大受启发,突然有了灵感,心生欢喜。他回去后尝试将笤帚刷墙的飞白效果运用到书写之中,经过反复琢磨和练习,终于创造出了一种新书体——飞白书。
八公山人语
蔡邕受到民间工匠的启发而创造的“飞白书”,它是指在书写时,毛笔笔头没有完全出墨,出现枯笔,使得笔画中丝丝露白,像枯笔所写,正是这种“飞白”赋予了字以飞动之势。黄伯思在《东观余论》中解释“飞白”之名为“取其若丝发处谓之‘白’,其势飞举为之‘飞’”。“飞白”既是书法中的一种技法,又是一种特别的书体。
当时汉代宫阙的题字,往往是字大径丈。写这样的榜书大字,毛笔不能含墨多,否则墨汁淋漓,写出来的字便显得乌糟邋遢。由于书写时毛笔需含墨较少,下笔较轻,所以书法家曾广泛采用蔡邕创造的飞白书。后来,一些人进一步发挥,还在笔画中加上类似鸟头燕尾或者鸟头凤尾的图形。
魏晋以后直至唐宋,许多朝代的皇帝如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等等都爱写这种飞白书,并且把当作消遣娱乐的绝佳方式之一。也正因为如此,这种飞白书逐渐变成一种写字游戏,最终被书法家们所厌弃。所以,宋代以后除了民间艺人之外,便很少有人再写飞白书了。
不过,后世书法家受到蔡邕飞白书的启示,在书法创作特别是在大字书法中广泛使用飞白笔法。他们在书写中常常是苍润兼施,甚至纯用枯笔作书,以增强笔画、结字和章法的美感和动势,使整幅作品显得气韵生动。所以,蔡邕功莫大焉!可以说,他是书法史上第一个用审美眼光看待原本只是实用书写的人。
(整理:陈福香 文章来源:杨福音艺术馆微信公号、中国文化报,因版面所限,本版文字有删减,部分标题为编辑后拟)